当暑期的高温将路面烤得发烫,当突如其来的暴雨打湿衣衫,网约车司机、货车司机、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依旧在城市与公路间穿梭——他们是保障生活物资正常流转的“奔跑者”,却曾长期在马路牙子、大树下“将就”休息。
如今,随着“司机之家”“城市驿站”等在高速公路、在城市街边不断涌现,设施不断升级,这些新就业群体的劳动者终于不必再“将就”,可以更舒心更体面地休息一下。
常嘉高速公路汾湖服务区“司机之家”。图片来源:浙江交通 一“家”一“站”,是找得到、用得顺的安心。对长途奔波的货车司机来说,在陌生的高速公路上找到一处省钱又靠谱的休憩地,曾是件难事。 今年5月,交通运输部联合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“司机之家”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,集中建设改造1000个标准化规范化高速公路服务区“司机之家”,目前,第一批100个改造提升完成的标准化规范化高速公路服务区“司机之家”已投入使用。 完成改造提升后的“司机之家”将在主要导航地图做标注,同时在服务区入口设置醒目标志,至少提供20个货车停车位,实行24小时营业,停车区24小时全覆盖、无死角监控,使他们不用再担心停车难、休息不安心。 上海“驿路有我”综合服务站,公寓楼下就是停车场。图片来源:上海交通 回到城市,上海“驿路有我”综合服务站将充电站、司机公寓与深夜食堂结合,让晚归的网约车司机不用再饿着肚子找充电位;四川泸州高铁站的“暖心之家”引入智慧寻车引导系统,大幅提升车辆与旅客通行效率,减少司机排队等待的焦虑。 这些升级精准对接找得方便、用得顺畅的需求,让温暖触手可及。 泸州高铁站网约车候车区引入智慧寻车引导系统。图片来源: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 一“家”一“站”,也是接地气、贴需求的窝心。好的服务,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“复制粘贴”,而是因地制宜的“量身定制”。 辽宁大连将综合型“司机之家”建在大型批发市场“大菜市”旁,周边500米内整合药房、停车场、加油站、修车厂等设施,精准服务运输生鲜的货车司机与周边新就业群体,帮他们省去了四处奔波的麻烦。 这种“哪里有需求,驿站就建在哪里;需要什么,就整合什么服务”的思路,让驿站不再是孤立的“休息点”,而是融入工作场景的“服务枢纽”。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“司机之家”。图片来源:工人日报 一“家”一“站”,更是被看见、被尊重的暖心。新就业群体多为灵活就业者,常面临“组织找不到、诉求没人听”。 陕西商洛打造“红色驿站”党建品牌,通过驿站吸纳快递员担任“流动网格员”,推动快递员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;北京在驿站设置工会流动入会登记点,入会后不仅组织技能提升小课堂,还会协助解决劳动纠纷,为他们维权撑腰;广东深圳建设女性友好的“暖蜂驿站”,开展贴合女性新就业群体实际的多样化活动。 广东省珠海市网约车“司机之家”。本报资料片 高速有“家”,城市有“站”。这小小的休憩空间,既筑牢新就业群体的生活工作根基,也凝聚着社会的温度与活力。 从解决“停车难、休息难”的现实痛点,到满足“有尊重、有归属”的精神诉求,这份“被看见”“被在意”“被关怀”的点点微光终将汇聚成源源不断的爱与担当,共绘幸福民生与行业发展的美好画卷。 作者丨记者 郭琪